Crowdfund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artists are proactively leveraging on FringeBacker’s platform to raise funds for their work at arts festivals. Coupled with younger audiences eagerness to participate and exert their influence on the artists’ process, crowdfunding has emerged to a level of maturity, and it will not be long before groundbreaking projects will happen.
對創作人來說,藝術項目最缺的便是錢,每次叩門洽談,是否找對投資者已是疑問,給拒諸門外的例子也多的是。近年外國興起民間集資概念,一個Kickstarter的網上集資平台,就連拍攝電影,都能從民間募資。現在香港也有同類組織FringeBacker,準備為今年舉行的《香港藝穗民化節》舉行集資活動。這個新概念,能否為創作界帶來更大的、有系統的民間援助? 2009年,美國專為創意專案向群眾籌集資金的Kickstarter,正式成立,推出後即大受歡迎,毛遂自薦的專案愈來愈多,總資助額亦持續上升,成功獲資助的文創項目,包括電影、設計、當代藝術、音樂專輯、電視遊戲等,給予當地創作界一個很好的籌組資助途徑。現在,群眾籌集平台在各地正不斷擴充,這種繞過傳統投資方式的群眾集資風潮,也悄悄地吹到香港,誕生了二十二個月的本地雙語集資平台FringeBacker,便是其中一個先鋒。他們即將與《2014香港藝穗民化節》合作,給創作單位提供群眾集資平台,之前就舉辦了一場群眾集資講座,讓參與的創作團隊,更了解這個新募資方式。
FringeBacker執行董事許婷婷(Maryann),從事投資工作達二十年,坦言早就留意到Kickstarter這個新Model,觀察了兩、三年後,覺得時機成熟,便在港成立FringeBacker,「群眾集資可以解決一些現有問題,例如欠缺投資回報的藝術、社會項目,對投資公司是不吸引的,但群眾集資平台,卻能讓項目推廣給目標投資者。」群眾集資的概念很新,Maryann最初跟別人提起時,大家都搔搔頭,喊不明白,但後來隨著外國的同類平台愈開愈多,群眾集資遂成了業界爭相談論的事情,尤其是藝術家、創作人,對他們來說,或許是相對獨立地籌得資金的好方法。
「但照搬外國那一套是不行的,外國人有『As Long As You Try』的冒險精神,但如果只得三分一創意專案成功,習慣即食、講求效率的港人,可能會沒有信心,認為申請者混水摸魚居多。」許婷婷稱本地藝術界有一個資助環境,不獲政府資助仍能經營妥善的藝團不多,業內人士普遍缺乏這種營商經驗,「如果有人願意分享群眾集資的商業經驗,可能會有幫助,增加事成的機會。」於是,申請者獲FringeBacker接見,然後聽取他們的專業意見,讓他們準備得好一點,才把計畫放到集資平台,「我們有責任核實申請者的意向,是正常地反映在集資計畫上,才向公眾展示。集資計畫啟動後,大家都能看到同一個版本,透明度高,增加效率和信心。」這還不止,在集資過程中,公眾還可以看到集資進度,譬如暫時籌得多少錢等等,讓投資者更靈活估算,如果在限期內籌集不到目標金額,投資者則獲全數退款,「利用現在的科技、社交媒體,凝聚大家的力量。」
FringeBacker成功集資的項目,有去年舉行的《Very Hong Kong》、Claire Lee的《豆腐與暴力》、香港城市大學的《從藝術及科學探索南極洲》、剛於4月及5月上演的《香港莎士比亞戶外話劇節》等等,之前為香港出戰的馬術障礙賽選手Jacqueline Lai,也通過該平台籌得資金。將於7月推出的集資項目,還有中華國術總會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以三維動態數據擷取技術製作的首個香港武術活態資料庫。集資項目內容不一,豐儉由人,Maryann又認為現時年輕人很愛參與,不再是等待有戲上演才入場觀看,「還願意投入參與,成為當中一分子,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所以群眾集資將會愈來愈成熟。」 作為一個集資平台,FringeBacker先集合集資者的款項,當項目完成集資並達到目標金額,該平台便把款項交予創作單位,並收取當中5%作為行政費用,而FringeBacker業務不涉及股權和投資回報,讓平台安全而合法,目前FringeBacker正計畫與不同企業加強合作。
與FringeBacker合作的香港藝穗民化協會,副主席莫蔓茹(Julia)笑言,不是因為過去經營困難,要另覓資金來源,而是想開拓網絡,為支持他們的朋友搭建平台。《香港藝穗民化節》今年辦至第三屆,該協會主席陳曙曦談及過往籌劃經驗說:「參與團體本身面對經費不足、租不起場地等問題,群眾集資可能是一條出路,上次講座後,許多參加者都覺得有興趣。」而且FringeBacker是中英雙語,面向全世界,作為對外宣傳也有幫助,「可以讓外國人認識我們的活動。」談到民間集資,Julia覺得將愈來愈普及,但需要時間讓更多人了解概念,「藝團最缺乏時間和人力籌組經費,有這類專業平台幫忙,會事半功倍。」但陳曙曦覺得,在外國成功,不代表在本地同樣行得通,民間集資平台,需要摸清楚港人支持習性,Julia續說:「民間集資也涉及商業考慮,譬如給集資者禮物之類。藝團需要定位,到底藝術還是商業一點較好?如何兩者兼備?」
除了網絡平台,還有機構連繫創作人與投資者,募集經費。兩岸三地民間文創組織CNEX, 於2007年成立,旨在推廣以影像形式記錄華人故事, 多年來為紀錄片創作人,進行投資、集資、放映等活動,張經緯的《音樂人生》、卓翔的《乾旦路》,以及正於The Metroplex星影匯上映的黃肇邦《子非魚》 等香港作品,便是CNEX監製的影片,為年輕導演籌募資金,提供一條新出路。近年除了投資,還舉行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提供平台讓投資者和創作人洽談,第五屆將於9月24日至30日(三至二)在台灣舉行, 之前還設工作坊,向參加者傾囊相授如何推銷作品, 以達到集資、製作、發行等要求,今屆大師班截止報名日期為7月4日(五)。CNEX香港區經理李詠茵(Ada)說,集資可以有很多形式,好像資金、發表渠道等等,最近其中一個本地參與計畫,是一套關於土瓜灣十三街天台屋的紀錄片,她坦言該計畫已得到一些注視。如何推銷集資計畫?「紀錄片的影像很重要,創作人可以先拍Trailer吸引觀眾,然後才闡述計畫內容。創作人一定要準備充足,清晰自己的需要和整個創作過程,人們才能予以幫助。 」有了更多集資途徑,相信未來將有更多有趣、高質素的創作項目出現。有好創意,毋須只等政府資助,主動出擊也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