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衆集資愈來愈普及,藝術家逐漸懂懂利用FringeBacker平台為他們的創作籌集經費,相信會事半功倍。再加上現時年輕人願意投入參與,成為當中一分子,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所以群眾集資將會愈來愈成熟。期待未來將有更多有趣、高質素的創作項目出現。

對創作人來說,藝術項目最缺的便是錢,每次叩門洽談,是否找對投資者已是疑問,給拒諸門外的例子也多的是。近年外國興起民間集資概念,一個Kickstarter的網上集資平台,就連拍攝電影,都能從民間募資。現在香港也有同類組織FringeBacker,準備為今年舉行的《香港藝穗民化節》舉行集資活動。這個新概念,能否為創作界帶來更大的、有系統的民間援助? 2009年,美國專為創意專案向群眾籌集資金的Kickstarter,正式成立,推出後即大受歡迎,毛遂自薦的專案愈來愈多,總資助額亦持續上升,成功獲資助的文創項目,包括電影、設計、當代藝術、音樂專輯、電視遊戲等,給予當地創作界一個很好的籌組資助途徑。現在,群眾籌集平台在各地正不斷擴充,這種繞過傳統投資方式的群眾集資風潮,也悄悄地吹到香港,誕生了二十二個月的本地雙語集資平台FringeBacker,便是其中一個先鋒。他們即將與《2014香港藝穗民化節》合作,給創作單位提供群眾集資平台,之前就舉辦了一場群眾集資講座,讓參與的創作團隊,更了解這個新募資方式。

FringeBacker執行董事許婷婷(Maryann),從事投資工作達二十年,坦言早就留意到Kickstarter這個新Model,觀察了兩、三年後,覺得時機成熟,便在港成立FringeBacker,「群眾集資可以解決一些現有問題,例如欠缺投資回報的藝術、社會項目,對投資公司是不吸引的,但群眾集資平台,卻能讓項目推廣給目標投資者。」群眾集資的概念很新,Maryann最初跟別人提起時,大家都搔搔頭,喊不明白,但後來隨著外國的同類平台愈開愈多,群眾集資遂成了業界爭相談論的事情,尤其是藝術家、創作人,對他們來說,或許是相對獨立地籌得資金的好方法。

「但照搬外國那一套是不行的,外國人有『As Long As You Try』的冒險精神,但如果只得三分一創意專案成功,習慣即食、講求效率的港人,可能會沒有信心,認為申請者混水摸魚居多。」許婷婷稱本地藝術界有一個資助環境,不獲政府資助仍能經營妥善的藝團不多,業內人士普遍缺乏這種營商經驗,「如果有人願意分享群眾集資的商業經驗,可能會有幫助,增加事成的機會。」於是,申請者獲FringeBacker接見,然後聽取他們的專業意見,讓他們準備得好一點,才把計畫放到集資平台,「我們有責任核實申請者的意向,是正常地反映在集資計畫上,才向公眾展示。集資計畫啟動後,大家都能看到同一個版本,透明度高,增加效率和信心。」這還不止,在集資過程中,公眾還可以看到集資進度,譬如暫時籌得多少錢等等,讓投資者更靈活估算,如果在限期內籌集不到目標金額,投資者則獲全數退款,「利用現在的科技、社交媒體,凝聚大家的力量。」

FringeBacker成功集資的項目,有去年舉行的《Very Hong Kong》、Claire Lee的《豆腐與暴力》、香港城市大學的《從藝術及科學探索南極洲》、剛於4月及5月上演的《香港莎士比亞戶外話劇節》等等,之前為香港出戰的馬術障礙賽選手Jacqueline Lai,也通過該平台籌得資金。將於7月推出的集資項目,還有中華國術總會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以三維動態數據擷取技術製作的首個香港武術活態資料庫。集資項目內容不一,豐儉由人,Maryann又認為現時年輕人很愛參與,不再是等待有戲上演才入場觀看,「還願意投入參與,成為當中一分子,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所以群眾集資將會愈來愈成熟。」 作為一個集資平台,FringeBacker先集合集資者的款項,當項目完成集資並達到目標金額,該平台便把款項交予創作單位,並收取當中5%作為行政費用,而FringeBacker業務不涉及股權和投資回報,讓平台安全而合法,目前FringeBacker正計畫與不同企業加強合作。

 與FringeBacker合作的香港藝穗民化協會,副主席莫蔓茹(Julia)笑言,不是因為過去經營困難,要另覓資金來源,而是想開拓網絡,為支持他們的朋友搭建平台。《香港藝穗民化節》今年辦至第三屆,該協會主席陳曙曦談及過往籌劃經驗說:「參與團體本身面對經費不足、租不起場地等問題,群眾集資可能是一條出路,上次講座後,許多參加者都覺得有興趣。」而且FringeBacker是中英雙語,面向全世界,作為對外宣傳也有幫助,「可以讓外國人認識我們的活動。」談到民間集資,Julia覺得將愈來愈普及,但需要時間讓更多人了解概念,「藝團最缺乏時間和人力籌組經費,有這類專業平台幫忙,會事半功倍。」但陳曙曦覺得,在外國成功,不代表在本地同樣行得通,民間集資平台,需要摸清楚港人支持習性,Julia續說:「民間集資也涉及商業考慮,譬如給集資者禮物之類。藝團需要定位,到底藝術還是商業一點較好?如何兩者兼備?」

除了網絡平台,還有機構連繫創作人與投資者,募集經費。兩岸三地民間文創組織CNEX, 於2007年成立,旨在推廣以影像形式記錄華人故事, 多年來為紀錄片創作人,進行投資、集資、放映等活動,張經緯的《音樂人生》、卓翔的《乾旦路》,以及正於The Metroplex星影匯上映的黃肇邦《子非魚》 等香港作品,便是CNEX監製的影片,為年輕導演籌募資金,提供一條新出路。近年除了投資,還舉行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提供平台讓投資者和創作人洽談,第五屆將於9月24日至30日(三至二)在台灣舉行, 之前還設工作坊,向參加者傾囊相授如何推銷作品, 以達到集資、製作、發行等要求,今屆大師班截止報名日期為7月4日(五)。CNEX香港區經理李詠茵(Ada)說,集資可以有很多形式,好像資金、發表渠道等等,最近其中一個本地參與計畫,是一套關於土瓜灣十三街天台屋的紀錄片,她坦言該計畫已得到一些注視。如何推銷集資計畫?「紀錄片的影像很重要,創作人可以先拍Trailer吸引觀眾,然後才闡述計畫內容。創作人一定要準備充足,清晰自己的需要和整個創作過程,人們才能予以幫助。 」有了更多集資途徑,相信未來將有更多有趣、高質素的創作項目出現。有好創意,毋須只等政府資助,主動出擊也能成事。